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元宇宙……在新一代新技術與產業變革風起云涌之際,大量職業將因此產生巨變。
如何通過職業教育的深度交流與國際合作,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為全球數字化轉型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這個問題,也許在這場高規格的職業教育盛會上能找到答案。魔據教育認真對待本次大會,并開展呼應行動。
魔據教育企業動態 11月19-20日,以“開放·合作·共贏——共同構建人類技能共同體”為主題的2021年“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國際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深圳兩地連線開啟,其中深圳會場設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院校機構、行業企業的8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云端”,共商職業教育在服務“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的使命與擔當,以及數字經濟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與國際合作。
一天半的研討會,7項重要議題,緊湊豐富,成果豐碩。圍繞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等話題的深度對話,數字化轉型下職業教育的中國方案,校企合作行動計劃……讓人對“一帶一路”宏偉藍圖下職業教育的美好前景充滿期待。
會上還發布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概覽》《“一帶一路”職業教育發展報告》,這是繼2020年發布《深圳倡議》后的又一項標志性成果。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方軍,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岳陽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方晉,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執行主席龍宇翔,廣東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吳艷玲,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楊欣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主任夏澤翰,芬蘭市長協會主席Antti Rantakokko等致辭。開幕式由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建同主持。
當前,世界百年之變局和新冠疫情交織,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為驅動力的數字經濟、技能經濟席卷而來。多方面的因素,對人才的素質結構、能力結構、技能結構提出全新要求和挑戰。
在此背景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在致辭中指出,本屆研討會以“開放·合作·共贏——共同構建人類技能共同體”為主題,就是要深化“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合作,在經濟全球化和數字經濟背景下,探討全球職業教育面臨的共同挑戰,聚焦職業教育在技能形成和建設中的作用,通過構建人類技能共同體,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新的動力和載體。
魯昕以詳實的數據回顧了“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職業教育服務國際產能合作和中外人文交流的情況。
據教育部數據顯示,在職業教育領域,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了350余項國際合作,學歷教育學生近6000人,培訓超過10萬人次。中國還在海外建立了17個魯班工坊,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中文+職業技能”的特色項目,中國職業教育服務國際產能合作和中外人文交流平臺助力和支撐作用日益凸現。
魯昕指出,要進一步深化技能合作,則急需在職業教育領域搭建更多技能數字傳播與人文交流平臺。
事實上,本次國際研討會的舉辦,本身也是中國職業教育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一次努力。“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國際研討會已經舉辦了兩屆,前兩屆會議共吸引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家國內外院校、機構和企業參會,成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業教育計劃亞非研究與培訓中心、“一帶一路”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平臺等,形成了深圳共識和深圳倡議。
為發揮研討會平臺功能,建設人類技能共同體,會議倡議:
一是深化職業教育理論創新,加強智庫建設;
二是創新職業教育合作模式,深化技能合作;
三是搭建職業教育共享平臺,促進技能轉型;
四是促進職業教育公平可及,技能助力減貧;
五是提升職業教育的貢獻力,技能驅動增長。
在隨后的發言中,多名嘉賓也都提到了“平臺”與“合作”。
在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方軍看來,過去兩年,國際多邊舞臺對職業院校、對職業教育領域合作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以歐洲為例,通過搭建中歐產教融合雙元平臺,與博世、西門子、施奈德電器等歐洲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重點圍繞汽車、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智能制造開展實訓中心建設和人才培養。積極支持職業院校“走出去”,貢獻中國智慧。
芬蘭市長協會主席Antti Rantakokko表示,大學特別是職業技術學院能夠從事專門的技術研究,因此,加強各機構的合作,特別是和一些國際機構的合作,毫無疑問能幫助推動數字化時代的發展。
在主旨演講環節,德國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原秘書長、教授艾里希·蒂斯,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莫桑比克駐華大使瑪麗亞·古斯塔瓦,菲律賓駐廣州領事館總領事陸毅,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廣州領事館前總領事馮馬丁,分別結合各國做法及經驗,談到對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解和愿景。
在接下來的會議中,專家學者們還就“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前景展望”“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創新案例”“職業教育與人類技能共同體建設”“‘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職教使命”“技能社會轉型與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職業教育助力出彩人生的責任擔當”“數字化轉型:職業教育中國方案”等七個議題展開討論。
“更深入的交流”“更多元的合作”“加快技能轉型”……這些期待和共識,成為了本次會議的高頻詞。
這樣一個高規格的職業教育國際盛會,連續三屆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無疑也彰顯了職業教育的深圳力量。建校28年的深職院,再一次以年輕與活力的姿態,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了職業教育的中國聲音。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楊欣斌表示,深職院始終以當好“中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第一艘沖鋒舟”為己任,主動服務對接國家戰略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先行先試、改革創新,創造了中國高職教育的多個第一。
學校充分利用深圳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窗口”的區位優勢,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截至目前,已累計與包括1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39個國家和地區的179所院校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設立了6個海外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推動深圳加速成為全球職業教育的樞紐城市,向國際職業教育界發出了中國聲音,展示了中國形象。
未來,深職院將繼續以開放的心態勇立潮頭,為推動職業教育“走出去”、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新品牌貢獻更多力量。
本次研討會還發布了重磅成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概覽》。
據介紹,《概覽》由深職院組建專業團隊編寫,含3冊文稿100多萬字,匯集了“一帶一路”沿線90個國家職業教育的概況,包括國家基本情況、教育體系、院校數量與教育政策等方面,重點闡述了各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發展戰略與相關法規、治理模式與師資隊伍等現狀,為我國與沿線國家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交流合作提供參考,對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發展提供借鑒。
在20日上午舉行的嘉賓論壇中,深職院黨委副書記、校長許建領圍繞“數字化轉型”這一主題,分享了深職院的經驗做法。
許建領說,近年來,深職院通過加快專業群數字化轉型、校企深度合作培養數字技術技能人才、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方式數字化轉型、助力數字經濟背景下的終身教育發展等措施,主動對接數字化產業優化專業結構,勇于進行數字化轉型發展,構筑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有效地提升了人才培養工作質量,也為世界貢獻了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職院經驗”。
本次會議由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聯合主辦,得到了“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的指導,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研究院承辦,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絲路產業與金融國際聯盟協辦,并得到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組委會與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
由2018-2021年的四年時間里,一共舉辦了三屆“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國際研討會,在教育合作、技能開發、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為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互學互鑒,構建人類技能共同體做出了積極貢獻。
由此也看出當代社會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為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魔據教育主體華育興業有限公司,作為信息產業領域的教育綜合服務商。為祖國培養高質量技能人才的同時,注重教育合作、技能開發、人文交流等方面。未來也會持續性為祖國培養科技人才,注重與企業實現教育合作,同時也會不斷提升技能開發能力。